中国国有企业管理思想三十年的演绎与发展
新闻来源:管理员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09-29  点击量:1640 次
中国国有企业管理思想三十年的演绎与发展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华体汇体育官网入口appAPP下载 243000 张红岩
【关键词】企业管理 思想史 演绎
【摘 要】本文从回顾中国国有企业的建立开始,追寻国有企业管理思想史的演变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正是企业管理思想的不断变化,推动着企业不断发展,以此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
中国现有的国有企业,成立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的上百年历史,也有的刚刚成立。虽然他们成长的经历不同,但作为今天的市场主体,如果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大市场站住脚,没有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价值观不行,没有现代的管理方法也不行。我们今天的企业管理思想之所以能符合时代的潮流,正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和不断探索中国自己道路的结果。
在中国具有企业发展历史上百年来,直到五十年代末的前50年在管理上一般属于经验管理阶段;六十年代开始出现企业三结合领导小组,研究提高生产效率的时候,具有了科学管理的特征;改变中国企业管理思想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变化。这个演进的过程,也是中国管理思想发展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1 . 不同经济体制下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的特点
文革前的计划经济时期(1958--1964)实行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社会主义大协作。以生产管理为中心,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鞍钢宪法》为代表的企业管理思想。一九五六年九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规定:在工业企业里一律实行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毛泽东同志讲:“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二者不可偏废”①1956年工资改革时制定了工资制度:八级工资制、奖金、津贴制度。列宁同志在《大家同邓尼金作斗争》一文中写到:“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实行集体领导都要最明确地规定每个人对一定事情所负的责任,籍口集体领导而无人负责,是最危险的祸害。”②
文革时期(1964--1976)--“文化大革命”初期,企业中的领导体制逐渐被破坏,实行“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方针,造反派组成领导小组实行军事化管理,完全依靠职工的“革命精神”,来自我管理生产运作,维持简单再生产。这期间的最大建设成果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
“文化大革命”后期,开始实行“抓革命、促生产”方针,各企业的生产管理有所恢复,组成个工人、老干部和技术人员相结合的革命委员会管理企业。在管理上依然是恢复过去的方式,重新建立企业规章制度。
文革后的计划经济时期(1977--1983)--恢复党委一元化领导体制,恢复企业组织结构和职能制管理模式。1978年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企业要建立和健全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
1983年4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国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规定了企业的权力:1.生产计划;2.物质选购权(国家计划指标下的选择供货单位);3.产品销售权(完成计划任务的超产部分);4.产品定价权(国家规定价格以外的产品);5.资金使用权;6.资产处置权(企业闲置或多余的固定资产);7.技术进步权;8.联合经营权(在不改变企业所有制形式、不改变隶属关系、不改变财政体制的情况下,有权参与组织跨地区的联合经营);9.华体会hth最新登录全;10.工资人事权(在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标准、地区类别、津贴制度下,可以自行决定自选工资形式)。
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时期(1983--1985):--逐步转变为厂长经理负责制,任务分解,层层承包。强调对人的管理,用企业效益同个人利益挂钩的方法,增加员工责任心。1985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实行厂长负责制。并且规定了厂长的任免、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和生产指挥、厂长的职责和权限、奖励与惩罚等事项。这应该成为一个中国国有企业企业管理史上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1986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规定: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
1986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规定:党委领导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党委要保证和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策执行,支持厂长依法行使权力。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到“南巡讲话”(1985--1992):--厂长(经理)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开始推行从日本引进的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管理。以首钢“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代表,企业连续19年实现高速增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2--2000):--强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市场为中心的管理和成本核算。以邯钢集团为代表的“内部模拟市场,成本倒推”等管理模式。以1993年全国选择了九家大型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上市为代表,掀起了中国股份制改造的高潮。
二十一世纪后企业管理体制的新趋势(2001--?):--经理者持大股(MBO)和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体现形式。中国加入WTO之后,对企业来说就是市场变大了,竞争对手增多了,无论是领导体制还是管理方式都必须符合世界一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竞争环境,才能不断发展。大部分原国有企业的领导者变成了企业财产的所有者,成为大股东,他们与一般员工的关系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由分工协作关系转变成为商业聘用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形式,这就是最新的发展方向。过去的2003年是中国大地最热闹的一年,也是企业领导人员最忙碌的一年,政府官员更是如此。先是全国上下防SASE,再后来是举国四处搞“国退”,相当部分城市把目标定在80%国有企业干净彻底、不留尾巴地腿完,实现民营化。2003年年底是GDP增长9.1%。
2. 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企业管理内涵的演变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时写到:“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它具有二重性。”企业管理既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企业管理的二重性,昭示了社会经济体制对企业管理变化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国家企业的管理同样具有这个二重性。
2.1 文革前的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经济时的国营工业企业管理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国营工业企业的管理就是在企业中,对于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国家计划进行指挥、监督和调节”“社会主义国营工业企业的管理具有另一种完全不同(与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比较)的性质,它体现着人们在生产和劳动中所结成的一种新型的关系”③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达到劳动分工协作。
马克思关于经济管理的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体现着资本家及其所雇佣的代理人同工人之间的阶级对抗关系”“资本家进行管理的目的,是镇压工人的反抗,用饥饿的纪律和小恩小惠的欺诈,来维持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秩序”,残酷地剥削工人。”传统的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性质是榨取工人更多超额劳动价值的工具,这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企业性质有本质上的不同。
分配制度的不同,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的根本差别。从中国五、六十年代人们对物质的态度来看,为什么会形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哪?那时,人们不是首先希望自己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财富,而是希望国家、集体有更大的发展,使自己能够有更好的生活条件。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十分强,一切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所以企业中的相互协作风气普遍,强调集体力量,不突出个人的能力。这种状态的形成是无产阶级世界观教育的成果,人们普遍形成了低物质水平上的高精神境界,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民族、集体的进步,这也是人们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表现。之所以采取“大锅饭”的分配方式,正是基于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觉悟高,劳动的自觉性强而安排的分配方式,在当时这种分配方式并没有影响职工劳动积极性的发挥,相反还调动了更大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机能:1.合理化组织生产;2.正确地处理工业企业内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3.正确地处理工业企业同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工业企业同其他经济单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职能被界定为:①计划与预测;②组织指挥;③监督与控制;④教育与鼓励;⑤挖潜与创新。
2.2 “文革”后的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管理的内容是生产经营管理、人事行政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
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布的《国营工厂厂长工作暂行条例》仍然规定:企业实行党委集体领导、职工民主管理、厂长行政指挥的领导体制。实行利润递增包干制,多干多拿,超额有奖。生产指标以国家计划为主,不足企业自己可以补充生产计划。这时企业的经营计划一方面同国家任务想联系,另一方面同市场、同用户相联系。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体制,既干部参加劳动和工人参加管理;改革工业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相互结合,共同研究解决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工作的问题。这也可以说是当时企业管理中正确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制度。
分配上开始出现了鼓励劳动成绩高的分配形式,主要体现在拉开“奖金档次”上。1983年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1号文件精神,对企业员工同样产生影响。打破“大锅饭”的分配模式、砸“三铁”的思想意识逐步形成,消除懒汉思想成为那个时期的主流。也正是强调“干多干少应该不一样”“多劳就要多得,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使人们长期被压抑的对物质追求的欲望爆发出来。要求变革企业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时一般生产管理更多地是依靠经验判断的模式,所以出现了“鞭打快牛”的层层压码的计划编制方式。
2.3 1985年实行厂长负责制到1992年。
从中央到地方,层层举办“学习现代管理厂长经理学习班”,评选“优秀全国学员”使1984到1985年的企业发生最大的变化。十八种现代管理方法的引入,对改变中国企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中国企业管理彻底抛弃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的转折点。涌现了步鑫森、鲁冠球、马胜利等一大批企业改革的带头人,被人们比喻为“改革家”。
正是管理思想上的发展,要求企业管理的分工越来越细,特别是在具体管理事物的决策上,出现了对传统以企业党组织作为决策机构的分歧,对厂长完全由上级组织任命的方式也产生了不满。职工民主选举的厂长如何改变工厂面貌的新闻成为当时最红的新闻。职工民主选举厂长的新事物等各种报道层出不穷,新闻舆论一片赞扬声的局面,对绝大部分企业领导产生了影响,出现了“厂长等着选,书记等着免”的企业领导干部消极情绪,已经影响国民经济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时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
1987制定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大力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设立厂长(经理)、总经济师、总会计师、总工程师、党委书记的领导体制。第一次出现党政分开、各司其责,分别管理企业的经营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在实践中,又出现了“中心”与“核心”的争论;也产生过“干的不如站的,站的不如看的”等影响企业管理者积极性的言论,还是小平同志扭转了这个“争论”的局面。
2.4 “南巡讲话”到2000年
1992年的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拉开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序幕。企业从完成国家计划生产任务为主的职能转变到了作为市场主体的角色,“不找市长找市场”一时成为最时髦的语言。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不得不在企业管理上下工夫,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上造文章。企业性质也开始被定义为“创造利润的工具”,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用户是上帝”“一切为用户着想”的思想开始深入员工的心。开始尝试运用西方当代的管理方式,学习西方企业文化等新形式、新办法,来强化企业的竞争力。在内部管理上,提倡企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崇拜 “干部能上能下,工人能进能出”的用人体制,导致企业产生了大批“待岗职工”。职工普遍从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利益发展为主要目标转变到关心自己的利益发展为主要目标,这正是引入企业内部竞争机制导致的。因为职工发现“我有可能被企业淘汰”,“我应该学会保护自己”,在职工内部的协作精神也受到冲击。二十世纪的最后几年,“下岗”成为令国企职工“担惊受怕”的紧箍咒,企业管理上出现以人的管理为主的趋势。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专门到首钢进行了视察。当看到首钢不要政府一分钱,完全依靠自己滚动发展,连续十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时,邓小平同志给予首钢“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充分肯定,对以党委书记周冠武为主任的“企业管理委员会”决策模式进行充分肯定。
2.5 2001年以后企业性质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从经济学和股份制角度看国有企业的性质与中国的外资企业没有什么不同。西方跨国公司管理经营思想,也正在发生一场新的管理革命,企业性质将从“赚钱工具”转变为“员工发挥个人价值的媒介”,企业也成为创新的工具和员工培养的场所,这是对传统国有企业部分价值的回归吗?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是最典型的案例。
3. 二十一世纪国有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及分析
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讲话时时指出:无论是哪个民族创造的先进文化,只要对我们有用,都可以吸收借鉴;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为中国现代化所用。这给国有企业管理发展指明了道路。各国先进企业的管理和企业文化思想被引进到我们的实践中。
今天,企业管理自动化、网络化正在向我们走来。红河卷烟厂已经建立了一个无人化生产线和仓库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鼓励的ERP系统将使传统依靠人工管理的大量事务,转移到依靠计算机网络管理,每一个终端都是一个用户,也是一个信息发送者。企业对管理人员需求的数量将大大降低,企业的经营者可能通过建立一个虚拟团队,来开发和创新产品,通过物流公司将原材料送到工作台前,并将产品送到用户面前。所有的工作岗位上的人员,主要都是信息处理性工作。日本早在1990年就建成了世界第一座“无人工厂”,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生产自动化系统、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ERP)、“立体仓库”、计算机客户管理系统等实现。这种趋势,对国资委管理192家企业为代表的国有大型企业,又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实现是一般管理人员数量上绝对减少,管理的手段也发生根本改变。要通过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来消化多余的管理资源。
今天的国企与外国在中国的独资企业相比到底有什么不同?资产所有权,一个是全中国人民共同所有,一个是全体股东共同所有;经理人员都是职业工作,没有差距;员工都是为自己生存而工作着,没有差别;机器设备只有水平上的不同,没有性质上的差距;再就剩下一个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上的差异。企业管理是可以学习模仿来的,而企业文化是无法模仿的。企业创办人和主要经营者所具有的价值观和文化素养是直接关系企业文化形成。
我们国有企业的创办人是中央国家或是地方政府,我们当时所树立的企业文化价值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等。所以,在那样的时代,没有企业间市场的竞争,只有企业间大协作和工人之间的劳动竞赛。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理念发展到了“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思想(1995推行于美国大企业的CS战略),强调“双赢”战略和“协作经济”模式;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不再完全追求你死我活的竞争,倡导“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强调建立学习型企业来改善“心智模式”等;工作方法上鼓励“创新和创造”。与五十年代对比,当今流行的某些企业管理思想有相当部分的“吻合”。
今天的相当部分国有企业之所以经营不好,职工没有积极性,深层次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效的机制,到九十年代就不灵光了?同样的奖励方式,为什么到后来就没有激励作用了?时代变了!管理运作企业的人变了!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共同追求目标发生了变化!政府衡量企业的标准也变了!经济体制的改变是因为不改变不行了,企业管理方式也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今天的企业管理目标是为了最小化地使用资源,而最大化地为用户创造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①《关于健全党委制》(《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44页)
② 《列宁全集》第29卷,第398页
③ 《中国社会主义国营工业企业管理》(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1980年印刷)